【編者按】
今年以來,省政協認真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國政協開展委員讀書活動的重要指示,通過大力建設“書香政協”,把委員讀書活動和履職活動深度融合,切實將讀書所得轉化為政治立場、自身修養、工作本領、履職成效。
省政協近日召開“投身建設先行區、喜迎中共二十大”委員讀書學習交流會,趙哲、蔣鴻、馮茂東、洪再林、龍傳華、黎苑楚、盧綱、袁芒、劉冬姣、黃惠寧等人交流了委員讀書活動的心得體會。
黎苑楚
省政協常委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長江產業投資集團總經理
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時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擎天柱”,也是科技創新的 “排頭兵”。從全國看,國有企業研發投入超過了全國研發投入總額的1/4,在國家科技獎勵中,國有企業獲得科技獎項占獲獎總數的1/3以上。從湖北看,在鄂央企、省屬企業和地方國企共同形成的湖北國企“軍團”,已成為全省科技創新的“引擎”。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宏偉目標,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成為當前重大的歷史使命。全省國資國企必須“打頭陣、做表率、當主力”,在全省高質量發展中展現國企擔當、在促進創新驅動中貢獻國企力量。
第一,發揮創新要素的支點作用,構建科技創新策源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國有企業更應該是技術創新的“尖兵”。要加快推動國企向創新型企業轉變,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國資聚集,不斷提升國有企業的能級層級量級。特別是,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和我省延鏈補鏈需求,主動發揮在鄂央企和省、市、縣各級國企的體制優勢、支點作用,在重大技術研究開發中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和集成創新機制,動員、建立行業聯合創新平臺和創新聯合體,集成各類創新資源,聚力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推動產業技術升級;要發揮國企國資高滲透性的優勢,探索國資國企與高校、院所等創新源頭的融合、聯動機制,以共建江夏實驗室、江城實驗室等湖北實驗室平臺為契機,積極參與光電子信息、北斗導航、空天技術、電磁技術、生物育種、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打造基礎研究新高地,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要發揮國企國資對接開發與應用、政府與市場的紐帶作用,搭建合作橋梁,不斷延伸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打造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平臺。
第二,發揮創新資本的紐帶作用,構建科技金融生態體系??萍紕撔隆笆加诩夹g,成于資本”,創新驅動離不開創業投資、科技金融等現代金融體系的支撐。在我省本次國資國企改革中,省委省政府高站位組建了長江產業集團和湖北宏泰集團兩大平臺,重構形成了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基金投資體系和金融服務體系。其中,長江產業集團整合形成了總額500億元的省級創投、產投國資母基金。未來3年,我們將立足服務實體經濟,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鏈,通過兩支母基金引導放大作用,實現管理基金規模超5000億元以上,帶動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超過1萬億元,構建起面向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需求的基金投資“接力棒”服務體系。我們將加大金融創新力度,不斷拓展公募基金、產業金融、投貸聯動、QFLP、知識產權ABS等新金融服務,拓展現代金融服務范圍;我們將聯合省屬國資國企,統籌金融服務“牌照”資源,探索建立“湖北國資國企科技金融服務聯盟”,形成全新的科技創新金融生態體系。
第三,發揮創新產業的引領作用,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強鏈補鏈”。一是突出產業戰略引領功能。完善國有資本的戰略布局,加快國有資本重點向創新鏈關鍵環節、產業鏈核心節點和價值鏈高端領域集中,引導、撬動社會資本、產業資源向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傳統產業升級聚集;二是培育產業龍頭引領功能。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現代化工、生態環保、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六大“賽道”,重點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細分市場龍頭企業,主動承擔“鏈長”職責,支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增總量、擴規模、提質效,成為全省各類市場主體的領頭雁;三是夯實產業平臺基礎功能。在產業集群培育、產業創新聯盟建設、共性技術研發等方面,國有企業擔當了區域、行業公共服務平臺這一基礎性功能。這既是國資國企的天然優勢,也是應履行的社會職責。要主動承接、夯實基礎功能,積極推動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賦能關聯企業成長。特別是,要進一步發揮國有資本優勢,培育產業供應鏈、創新服務平臺,拓展平臺經濟,引領企業聚集。
第四,發揮創新政策的示范作用,打造一流企業新標桿?!爸贫戎赜诩夹g”,政策創新是開啟科技創新的金鑰匙。要以建設武漢國資國企改革綜合試驗區和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中心為契機,以建設“國際一流”企業為目標,主動當好改革發展政策“試驗田”,努力開創企業改革發展的新路徑。一是不斷完善科技創新考核“指揮棒”。以“創新型企業”為目標,加快建立體現科技創新要求、適應科技創新投入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等特點的科技投入、核算和考核機制,主動加大創新投入、加快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二要突出科技創新人才分配激勵這個關鍵。人才是企業技術創新的“第一資源”,要探索對骨干科技人才實行特殊工資管理政策,開展校企科研人員“雙聘”等流動機制試點,試行科技成果“作價入股”,落實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權激勵政策;三是創新企業發展的新模式。積極推進國資國企開展以高端技術品牌為重點的跨境并購,以集成國內行業資源優勢為目標的產業鏈并購,以盤活存量資產為目標的資源重整兼并,形成國有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并購重組,加快企業發展、技術突破和轉型升級的新發展模式和新渠道。